默默发展30年,预制菜走上台前
预制菜赛道变得火热,似乎就是在这几年内,但广义上的预制菜,至少已默默演变了30年,只是换了几张面孔而已:
“净菜”——上世纪90年代,由肯德基、麦当劳刮起的快餐风潮,出现了净菜加工厂,把食材切好洗好。
“酒店调理食品”—— 上世纪末酒店行业快速发展,出现了服务于酒店的食材供应链,酒店后厨只需加热煎炸即可出餐,除了很多常规标准化的菜式,也有提供定制服务,这一类,其实就是B端预制菜的雏形。
“半成品菜”—— 半成品菜连锁门店,已经诞生了千店规模的品牌,如2002年成立的好得睐、2008年成立的味知香,消费者只需加热即可,属于早期的C端预制菜,只是当年的说法还叫“半成品”。
“料理包”—— 2014年前后,由于外卖的兴起,料理包应运而生,餐饮门店省去了切配、腌制、调味、蒸煮等反复工序,只需加热即可快速出餐,如蜀海、大希地等。
“中央厨房”—— 2010~2016年,餐企自建中央厨房一时兴起,但部分餐企的建设规模超出实际,往往是当下的三倍以上,最后导致产能过剩,利用率只有一半。风潮冷却、泡沫破裂后,一部分餐企关闭了中央厨房,找第三方代工;另一部分则转向为第三方服务。
狭义而言的预制菜,指的就是速冻菜肴,包括了料理包与酒店菜,大约有1000亿的市场规模;广义来讲的预制菜,还包括了速冻调理肉制品、速冻米面、冷藏净菜等等,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。
预制菜的诞生与发展,帮助餐企降本提效,实现连锁化扩张,并将中餐的口味标准化难题,用工业化、集约化来解决。
# PART 1
四大因素催热预制菜概念
预制菜一直处在行业幕后,“默默无闻”发展了30年,预制菜最近才被媒体大量报道,并被消费者熟知,来自于四大因素的催化:
一是疫情封控关闭了菜场、生鲜超市、电商等购买渠道,C端预制菜随着团购、物资发送成为了消费者的被动选择。
二是投融资事件增多,资本的频频加持,王家渡总计获得了过亿元的投资,珍味小梅园一年连续获得四次融资,融资千万元的还有联舌工坊、物满鲜、冻品码头等等。
三是政府层面的产业支持,在广东、山东已经形成预制菜产业聚集效应,广东省已形成11个产业园区。今年4月,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也正式成立。预制菜已经走上了政策化、产业化、正规化的道路。
网友评论
唠叨的小嘴
回复还是老规矩,不限深圳户籍,身份证年龄为16岁-26岁5个月的小姐姐,都可以申请参加。目前中国内地批准的九价HPV疫苗接种对象为16周岁-26周岁的女性,所以满27周岁的小姐姐们暂时无缘。满分给你,努力啊
雨巷
回复@唠叨的小嘴 “需要,你来自哪里?”给你我所有的赞美